我爱Digital,更爱Analogue

这两天创建了个 Music-Radio。

Timmy给我的反馈是:

说实话,可能我用公众号比较多,比较喜欢推文的形式,因为推文退出之后还可以播放。

以及

为什么 Disqus 会有邮箱和网址这种东西要填,这么不人性化的吗,麻烦。

对啊,其实是挺麻烦的,为什么我要费这么麻烦做一个网站,而不是申请一个公众号呢?

因为安全感

其实一年多前建立这个博客的时候,Nino也问过我类似的问题。

我记得当时的回答是:这就像我自己的一间屋子,我随时想装点就能装点,想加些什么就能加些什么,但是如果像以前的QQ空间、新浪博客的话,那就只是我租下来的房子,不能随便钻孔随便添加家具。

人是很缺乏安全感的,只要不是自己的,就很害怕失去。

4.2.14.3 如果你停止使用公众平台APP或服务被终止或取消,腾讯可以从服务器上永久地删除你的数据。服务停止、终止或取消后,腾讯没有义务向你返还任何数据。——「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协议」

我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日记本,而不是随时可能被人丢掉然后自己什么都不剩的空壳。

因为我曾不见过一些东西

前段时间写简历的时候打算把大一时在「肆客足球」写战报的经历也写进去,才发现离开了之后,当时写的文章全都在后台,而现在已经再也找不到了,电脑里只剩下北伦敦德比的几个进球GIF。

我是一个很喜欢珍藏东西的人,因为我觉得正是一些很有意义的东西,能证明那些美好的事曾经发生过存在过。

那一次和喜欢的足球相关的经历,一段我很珍重的回忆,然而现在,就只剩回忆了,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证明它存在过。

football

心如刀割。

如同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一般。

如今自己的博客,除了服务器上有文件,自己的本地有原始文件,GitHub上也有备份,正是这样的安全感,才让人觉得舒心。

互联网的中心化

这里推荐一篇公众号文章:

「互联网完蛋了,已经。」——霍炬·歪理邪说

里面有两段很符合现在互联网社交现状的描述:

在10多年前,Google虽然已经成为互联网世界的中心,但Google的理念是分发流量,让人们找到需要的东西,就可以离开Google去其他网站。在Google之后,这些年兴起的大公司里面,每一个都是试图让用户尽可能久的留在自己服务内,不要去其他地方。他们占用了用户越来越多的使用时长,他们反客为主开始吞噬互联网。智能手机普及之后,这种集中化趋势发展的更快了,除了流量和时间的集中,资本层面的投资、并购也从来没停止过,所有变化,都是朝着更集中的方向发展。 互联网中心化之后,用户的利益就开始不断被侵犯。过去内容分布在互联网各个角落,想找到他们需要花点时间,但是想干掉它们也不太容易。今天,你往朋友圈转一篇王五四的文章就知道了,不出10分钟,就会有无数好友告诉“已经看不到了”。除了“根据法律法规”删除文章之外,一个企业可以创造无数理由,轻松让自己平台上的内容消失。过去,内容掌握在创造者自己手里,企业没法轻松干掉它们。换一个角度,过去那些需要动用法律才能拥有的权利,现在已经被下放到了企业手里。 ——「互联网完蛋了,已经。」

无论是微博还是公众号,即使是朋友圈,已经见过太多的 404 Not Found。

你说我这篇文章发布在自己的博客里,但最终还是要分享到朋友圈,不是一样吗?

并不是,我可以不分享到朋友圈,而且就算是我分享了然后被微信屏蔽了,我只是少了一个分享的途径,而我所说的一切,依然存在。

不能发声,和发了声而某个地方听不到,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。

Digital 和 Analogue

Tim Berners-Lee还说,我设计www的时候,它本来就是个去中心的结构,每个人都可以建设自己的网站,现在互联网变成中心化结构了,这不是个技术问题,这是个社会问题。的确,很长一段时间,互联网都是这么发展的,直到最近这10年,一系列因素交织在一起,让集中化速度越来越快。今天说起来建设自己的网站,听起来已经像是从过去穿越过来的人了。在中国这个趋势尤其明显,考虑到备案和一系列的措施,自己建设一个网站的难度、成本和风险都越来越大,哪有开个微博或者公众号简单,即使克服了这些困难,流量来源也是问题,何必花那么大力气,建一个没人看的网站呢?几大平台就是这样把内容创造者也吸引进来的,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Facebook创造的生态圈中。——「互联网完蛋了,已经。」

Digital
Analogue

就如同很多人依然迷恋黑胶唱片。

我爱Digital,更爱Analog。